2023-08-15 20:15:59 来源:九派新闻
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县8月10日公布的照片显示野火造成严重破坏。新华社发
太平洋上的珍珠,美丽的夏威夷岛曾是无数人心中的世外桃源。然而,如今的夏威夷毛伊岛在面临一场巨大的火灾。据报道,截至当地时间14日下午,美国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已造成至少99人死亡,超过2018年造成至少85人死亡的加利福尼亚州坎普大火,成为百年来致死人数最多的野火灾害。随着火势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大火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相关资料图)
这场大火8日将毛伊岛拉海纳镇这座度假小镇夷为平地,曾经的旅游天堂变成了人间炼狱。根据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最新的数据,重建这座小镇的成本估计高达55亿美元(约合397亿元人民币)。这起大火中,过火面积超过8.78平方公里,超过2200座建筑物被损坏。
山火无情,它的出现不仅展现了大自然强大的破坏力,而且也提醒我们关注火灾发生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此次毛伊岛大火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美国政府在此次大火期间的表现为何广遭诟病?
政府表现令人失望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夏威夷州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户外联网公共安全预警系统,部署了大约400个警报器,可以说是全球防火和洪水警报最为完备的地方。然而,在毛伊岛大火8日爆发后,当地居民称“完全没有警报”。面对灾情时,所谓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户外联网公共安全预警系统完全失灵了,成为摆设,并没有起到提醒民众规避风险的作用。
甚至在灾后的响应方面,美国政府的行为也广受诟病。行动缓慢,应对不力,管理缺失等等揭露了美国政府在毛伊岛大火事件中所展露的缺陷。在事件期间,政府当局未能有效地与因火灾而流离失所的居民沟通防护工作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甚至因为管理不当阻碍了药品等物资的运送,使当地居民处于更加艰难的困境。据卫报报道,夏威夷非营利机构太平洋鲸鱼基金会(Pacific Whale Foundation)的黛娜·加兰(Dayna Garland)在谈及此次火灾救援中说道:“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夏威夷当地居民也对美国政府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从大火期间的警告到此后几天的援助行动,居民没有见到政府的身影。
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县8月10日公布的照片显示野火造成严重破坏。新华社发
相比于政府,当地社区,非营利组织乃至企业等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响应,提供医疗物资和防护设备,保障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协调重建工作,筑成灾后的第一道防护线。当地的志愿者也积极协调救援工作,提供免费的物资以及运输等服务,成为灾后救助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一直宣称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法律体系完善,而且设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委员会(MEMA)。它由27个政府部门组成了联邦反应计划和响应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政府应急能力评价的国家。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次火灾过程中,美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政府的反应也令人难以置信地缓慢,大众甚至不知道政府当前到底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以及对未来救援工作的部署。
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到年初的毒列车脱轨事故,再到如今的夏威夷山火,美国政府在应对天灾人祸方面表现出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失灵,救援行动的迟缓,对人民生命的无视反映出美国治理能力出现大问题。随着美国明年大选的到来,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之争愈加激烈,社会对立和冲突加剧。
气候问题需要协调行动
据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报道,夏威夷州长格林8月13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全球变暖是毛伊岛野火爆发的主要原因。他强调:“这就是全球变暖时代‘火龙卷’的样子”。此次毛伊岛火灾自8日爆发以来,受飓风带来的强风以及环境干旱影响迅速蔓延。
除了美国当地的野火灾害,创历史纪录的高温引发的野火也席卷了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各地。随着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增加了这类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截至7月30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已有31天气温超过43.3℃。除了欧美以外,今年7月份,中国等亚洲国家也频繁出现高温天气,加剧国际社会对当前环境的担忧和恐慌。
此次火灾事件给大众再一次敲响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警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火、高温、热浪、暴雨和洪水也越来越常见,危及着大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给全球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尽快、尽可能深入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协调气候行动迫在眉睫。
面对当前的气候形势,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一方面推进环境保护等相关国际协议的签署和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帮助社会适应不幸成为新常态的气候状况。近些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强调绿色理念,并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除了中国以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实现长远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此次毛伊岛大火给国际社会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善用大自然馈赠,人类社会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九派新闻记者 杨楚楚
【来源:九派新闻】
标签: